Electionss.

Electionss.

澳洲豬肉首次檢出萊劑 食藥署表示未超標允許銷售

澳洲豬肉首次檢出萊劑 食藥署表示未超標允許銷售

自2021年台灣開放萊豬進口以來,4月底檢測到澳洲進口的豬肉產品含有萊克多巴胺。儘管未超標,但此事件引發了廣泛的討論。消費者基金會指出,公眾對此問題可能有所掛心,並可能影響對其他國家豬肉的信心。

消基會董事徐則鈺表示,消費者在購買豬肉時會優先選擇台灣豬肉或不含美國豬肉的餐廳。他進一步指出,未來消費者需更加注意餐廳是否使用澳洲進口豬肉。消基會還建議政府公開這批澳洲豬肉的去向,包括是否直接供人食用或用於加工。

專家建議政府應加強檢驗,以提升民眾的信心。反萊豬醫師蘇偉碩認為,消費者最在意的不是豬肉的產地,而是是否含有萊克多巴胺,然而,目前並無標示。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,因為檢測到的萊克多巴胺含量低,不太可能對健康造成重大危害,但建議相關機關應加強稽查,尤其對於幼兒、懷孕婦女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應謹慎。

此外,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影響深遠,最新報告顯示,台灣將要求進口豬肉標示原產地,學者認為這暗示美國豬肉存在食品安全風險。在貿易談判中,這類規定可能成為討論焦點。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表示,這意味著針對進口美豬及美牛的規定,可能會比美國自身的標準更加嚴格。

對於這些說法,食藥署僅以文字回應,強調檢出萊劑的23噸澳洲冷凍豬腳符合殘留容許標準,已被允許銷售。食藥署強調,自開放進口豬肉以來,採取逐批檢驗,並將根據風險不斷調整檢驗方式。